作为父母,夸奖孩子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。看到孩子在学校表现好或快速解决问题时,说一句“你真聪明!”似乎理所当然。但近年来儿童心理学研究发现,这种善意的表扬方式可能会带来负面影响。

为什么称赞“聪明”可能适得其反

当我们总是称孩子“聪明”时,可能无意中鼓励了他们形成“固定型思维”——也就是认为聪明是一种天生的、无法改变的特质。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·德韦克(Carol Dweck)的研究发现,被称赞“聪明”的孩子更容易逃避挑战,害怕失败。他们将犯错视为能力不足的表现,而不是学习成长的机会。

相反,被表扬“努力”的孩子更愿意接受挑战,并在困难中坚持不懈。他们具备“成长型思维”,更有韧性、好奇心,也更热爱学习,这些都是成功的关键因素。

被称为“聪明”的孩子会发生什么变化?

虽然“你真聪明!”听起来是一种鼓励,但它也可能让孩子产生压力。他们可能开始害怕失败,一旦失败,就觉得自己“不够聪明”。这可能导致:

  • 逃避具有挑战性的任务
  • 对考试或评估感到焦虑
  • 将失败内化为自我否定
  • 过度依赖外在肯定,缺乏自我驱动力

久而久之,这可能影响学业表现,甚至削弱孩子的自信心。

应该怎样表扬孩子?

所以,难道我们就不该再表扬孩子了吗?当然不是。关键在于“怎么夸”。请从表扬特质,转为表扬过程。例如,以下这些方式比说“你真聪明”更有帮助:

  • “我看到你真的很努力在完成这项任务。”
  • “你一直坚持不懈,真让人佩服!”
  • “你比上次进步好多!”
  • “你的方法很有创意,能跟我说说你是怎么想到的吗?”

这样的称赞方式强调努力、策略和进步,让孩子明白成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行动实现的,失败只是学习的一部分。

鼓励 vs 表扬:你说的话有什么差别?

重点不是不说“聪明”,而是要更加留意孩子真正需要听到什么。表扬可以激励,但鼓励能赋能。比较如下:

  • 表扬: “你是班上最棒的小画家!”
  • 鼓励: “你最近画画练习很多,真的看得出你的进步。”

鼓励注重过程和努力,不把孩子放在“高台上”,也避免了不必要的比较。

在家如何培养成长型思维?

要在家庭中培养孩子的成长型思维,可以从日常生活中做起:

  1. 以身作则:分享你自己的学习过程,包括失败和教训。
  2. 重视努力:关注过程,而不是结果完美与否。
  3. 正常化错误:让孩子明白,犯错是成长的必经之路。
  4. 多问问题:“你用了什么方法?”、“下次你想怎么做得更好?”
  5. 避免标签化:不要给孩子贴上“聪明”“天才”等固定标签。

结语

表扬孩子“聪明”也许出于好意,但可能无意中限制了他们的发展空间。将注意力转向努力、策略和成长,可以帮助孩子建立更强的内在动力与韧性。毕竟,面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,拥有持续学习的能力,远比天生“聪明”更重要。

常见问题 FAQ

1. 是不是以后都不能说“你很聪明”?

不是的,偶尔说没关系,但最好搭配“你很努力”之类的表述,避免形成固定思维。

2. 我的孩子已经习惯被叫“聪明”,怎么办?

可以慢慢引导他了解:“聪明不是天生的,而是通过努力和学习一步步养成的。”

3. 老师在学校该怎么做?

老师可以使用过程型反馈,例如:表扬解决问题的方法、鼓励自我反思、允许试错空间等。

4. 所有的表扬都不好吗?

不是,表扬是重要的,只是要更具建设性。把焦点放在努力、策略、坚持等方面上。

5. 不说“聪明”会让孩子缺乏自信吗?

相反,这种做法能建立孩子更真实、更稳固的自信——一种相信自己可以成长和进步的信心。